我和科学有个约会——大连市科技活动周主场暨我所第19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5-24    栏目类别:新闻动态

  5月18、19日,满园萦翠,春意正浓,美丽的所区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在这里,2018年大连市科技活动周拉开了大幕,以“我和科学有个约会”为主题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两天内,活动共吸引了来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13881名公众前来参观,规模创历年公众科学日活动之最。 

  

  5月19日上午,由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举办的2018年大连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我所举行。副市长靳国卫在启动仪式上讲话并宣布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他指出,科技活动周已经成为深化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办好科技活动周,可以展示科技魅力,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所所长刘中民出席活动并在讲话中强调,我所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在努力产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的同时,科普工作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能在这里爱上科学,尤其希望各位同学们能够激发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立志投身于国家科技事业,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启动仪式上,市领导为2017年度评选出来的5家大连市科普基地授牌。作为本次科技活动周的共同承办方,沙河口区人民政府还特地组织了本区机关干部、企业家代表和社区群众来我所参观。 

  

 

   在“科学游园”环节中,分散在所区8个楼宇、来自13个研究室(部)的24个实验室展点被划分为“化学微观察”、“生命万花筒”、“走近高精尖”、“能源伴我行”四个展区,向公众开放展示。在“化学微观察”展区,既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高端仪器设备,还有光谱、吸附等物理化学过程的详细讲解,更有有机化学、生物质等充满趣味的互动实验。在“生命万花筒”展区,细胞中的荧光、芯片中的生命,一个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物都在科学里变成了现实,激发了参观公众的极大兴趣。在“走近高精尖”展区,大家亲自体验“看不见的刀”和“最亮的光”的威力,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领略神奇的原子和分子世界,用世界上最快的“摄影机”观察分子反应的实时过程,感受科学金字塔尖的魅力。在“能源伴我行”展区,大家不仅认识了氢能、太阳能、风能等洁净环保的新能源,同时,也了解了我所在能源领域为国计民生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科普讲座”环节中,我所研究员、青年博士和研究生为公众精心准备了12个主题、14场次的讲座。“蛋白质七十二变”、“生活中的光”、“摩擦与润滑的秘密”、“食物中的化学”四场讲座,举重若轻地剖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中蕴含的科学原理;“科学治霾,我们在行动”、“基因的故事”、“爱护蓝星上的生命之源——水”三场讲座,深入解读公众非常关心的雾霾、转基因和水污染等问题;“人工智能——开启数字信息化社会”、“纳米技术漫谈”、“神奇的激光”等讲座,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世界上存在魔法吗?——煤变酒精之旅”将我所的前沿成果形象地介绍给小朋友们。此外,沙国河院士科普团队还为广大儿童带来了保留节目“奇妙的科学实验”,讲座将激光、静电、力与运动、光学、生命等丰富的科学原理知识用一个个炫目的实验演示出来,由于观众参与热情高涨,场地爆满,讲座还临时加讲一场。丰富多样的科普讲座让平时“高精尖”的科研离普通人的生活不再遥远,让科学的种子在少年的心里悄然发芽。 

  此外,我所还专门针对所内职工子女举办系列活动。5月12日,所团委组织了“所内专场”,邀请肖春雷、王方军两位研究员和科普达人赵辰阳为所内职工子女讲授激光、蛋白质和3D打印方面的科普知识,并组织了4个动手小实验体验活动。5月18日,来自中科院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还专程走进爸爸妈妈的实验室参观。 

 

  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中,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心准备,新意迭出。整体设计方面,在园区设置创意合影、思考问答等互动区域,开发电子导航系统,提高参观质量;细节安排方面,展点针对儿童和成人设计两套讲解方案,讲座注明目标人群,细化用户体验;宣传方面,首次实现网络直播,在线4.2万人,H5互动+官方微信团队连续七天公众号推送,学生记者全程报道,扩大活动影响;综合保障方面,出动安保人员120余人次,协调内保、派出所、交警等20余人次,在所区中心设置“房车”医疗点,保障参观安全。 

  我所公众科学日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展示科技成果,让科学走近公众,让公众爱上科学。本次活动是我所第19次对公众开放,已累计接待参观者10万余人次。(文/赵冠鸿 图/刘万生、徐大力、杨超、赵艳荣、吴闯等)

网站首页    |    工会委员会    |    基层工会    |    职 代 会    |    职能职责    |    规章制度    |    办事指南    |    荣 誉 台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工会 版权所有